最后的北洋策士:聪明反被聪明误,不厚道并非策士的本色_段祺瑞_庙堂_徐树铮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21:22 点击次数:111
北洋大时代的道德探讨(七):道路狭隘之处,留一步与人同行;滋味浓厚之时,需减三分以供他人尝试。 在北洋的历史长河中,政局波诡云谲,庙堂上的权谋交锋令人心惊胆战,而谋士这一职业无疑属于高危行列。自古英雄与美人一般,生于富贵之中,却难逃白头之叹,张作霖麾下的“小诸葛”杨宇霆以及段祺瑞的“小扇子”徐树铮,均以四十四岁和四十五岁定格了生命的年华,他们在各自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,然而命运却让两人英年早逝。与之相对的是陈宧,他被著名的学者章太炎称为“一流人物”,得以在人生的后期享受长寿,直至近七十岁。相比于众多同道,得以白头偕老的陈宧自然算得上是一位幸运儿,然而他心中却滋味复杂,虽活到老年,但在其壮年时却始终难获重用,究其缘由,便是其为人颇显不厚道。
作为谋士,陈宧实属名副其实的才俊。他运用调虎离山及请君入瓮的策略,成功瓦解湖北实力雄厚的阵营,蝉联策士的桂冠。针对“南京留守”的黄兴,他又以捧杀之计,使其毫无征兆地屈服。处理西南四省事务时,陈宧的表现可圈可点,掌控全局却因小失大,未能算计好自己倒戈的代价。纵观动荡的北洋庙堂,唯有徐树铮能与之相提并论。面对风雨飘摇的局势,督理四川的职务再次凸显了陈宧的才能与被重用的信任。然而,其内心深处却总是希望能识时务,为此总是心思缜密,但聪明反倒害了自己。陈宧起初在黎元洪帐下任职,然后又投身北洋集团,屡次以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自勉,然而他自然明白,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。 在这一场闹剧中,陈宧表现出与袁世凯宣布“断绝关系”,而非与整个北洋集团切割。他的这一举动看似为自己留了后路,实际上却十分得罪了接手北洋政权的段祺瑞。段祺瑞心中有着坚守的道义,尤其尊重老师,珍视旧交,无论袁氏父子如何打压,他始终坚持以口舌治理,无意诉诸武力。因此,当陈宧以私情背叛袁氏时,而非堂堂正正反对袁,完全颠覆了他对于忠诚的最基本看法。在当时以“公谊不妨私”为原则的风气之下,段祺瑞对此尤为无法容忍。这之后,诸如曹锟等北洋势力亦对陈宧敬而远之,尽管才华横溢,最后却只能沦落为小职。 在民国五年这场闹剧落幕之际,段祺瑞心有不甘,既想为老前辈出气,又需为北洋声威立威,果断下定决心清除陈宧。即便在京畿居住的时光中,陈宧的本质也显露无遗。他首先借机散播消息,声称自己受到小人的误导,实际上是为了支持北洋中枢;接着又自我安慰,装作愁苦,以“怀清情”的姿态上演一出苦情戏。这两者的反应表明,哪怕陈宧远离了庙堂,生活在江湖间,赋闲再家,依然是两面三刀,真实的意图无人知晓。然而,这样的表现,过于精于算计却并非真正的策士风范。参考资料: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
发布于:天津市